聯系人:劉經理
電話:0551-65116932
手機:13965118978
傳真:0551-65116932
郵件:489494951@qq.com
地址:合肥市蜀山區西二環與清溪路交叉口向東500米
網址:http://www.edu-finance.cn
作者:本站原創 來源:本站原創 發布:2023年10月26日 修改:2023年10月26日 所屬分類:新聞中心 訪問統計:1447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交通運輸行業積極踐行相關要求,發揮重要先行引領作用。作為交通運輸部直屬的綜合性研究機構,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簡稱“部交科院”)在跨境運輸效率提升、保障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安全暢通、推動科技創新伙伴基地建設、交通運輸標準屬地化應用等方面擔當作為、建言獻策,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作出貢獻。
技術指引 提升跨境運輸效率
交科院綜運中心基于戰略規劃研究優勢,長期深耕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積極推動交通國際合作,研究成果支撐了交通強國背景下的“一帶一路”互聯互通頂層設計與政策制定,為提升“一帶一路”跨境運輸效率提供了技術指引。
助力“一帶一路”頂層設計研究。在交通強國建設框架下,支撐構建了面向2050年的交通運輸推進“一帶一路”開發開放的頂層思路和重點,服務部交通運輸“十四五”國際合作發展綱要編制。主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支持跨境互聯互通投資研究”課題;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聯合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標準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的戰略與實施路徑研究”。
開展互聯互通關鍵技術研究。從國際鐵路運輸、國際海洋運輸、國際公路運輸等不同國際運輸方式入手,從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等不同維度,圍繞影響交通運輸跨境效率的關鍵技術環節,開展相關研究。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國際化綠色港口樞紐及多式聯運關鍵支撐系統合作研發”,提出了國際滾裝甩掛運輸系固關鍵技術,編制了《滾裝甩掛運輸操作規程》行業標準。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項目《服務“一帶一路”的中歐陸海快線全程供應鏈關鍵支撐技術研發與示范》《基于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的中歐運輸網絡優化提升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以及省級重點項目《新發展格局下面向越南的廣西交通運輸高水平互聯互通研究》。通過推進互聯互通相關工程和項目,系統開展了中歐陸海快線跨境供應鏈貨物跟蹤技術、交換接口文件、控制塔系統優化等,提升中歐陸海快線跨國供應鏈物流服務能力,實現各方深度合作,使交通運輸成為“一帶一路”區域合作的重要載體。
大力推動國際宣介與國際合作。依托國際運輸論壇(ITF)、聯合國第二屆可持續交通大會、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3)等多個國際聯盟和國際會議,以專題科技項目交流會、專題成果推介會、“互聯互通”專題展廳等形式,面向國際宣傳推介研究成果。
加強研究 保障國際物流供應鏈安全暢通
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來,我國與沿線周邊地區聯系更加緊密,物流往來不斷提高。數據顯示,2022年,國際性、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合計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92.1億噸,約占全國58.7%;完成機場貨郵吞吐量1435萬噸,約占全國98.8%;完成外貿總額36.1萬億元,約占全國85.8%。部交科院物流中心從公益服務與項目研究兩個方面開展了一系列“一帶一路”相關研究。
在公益服務方面,受部綜合規劃司委托,部交科院物流中心開展了支撐“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物流節點境內建設項目需求摸底,并編制提交了《“一帶一路”境內物流節點建設方案》,確定了“一帶一路”20個沿邊口岸城市+12個沿邊中心城市+24個內陸重點城市+21個沿海中心城市+16個沿海港口城市的陸海共濟節點布局,提出了口岸服務型樞紐建設標準。在國際物流體系建設上,研究提出由國際物流通道設施網絡、國際物流供應鏈服務保障體系、國際物流市場主體、國際物流與供應鏈一體化融合體系、國際物流應急保障體系、數字化綜合服務體系、國際交流合作機制、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支撐保障體系九大要素構成的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同時,開展了現代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建設與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相關研究,引導各方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在項目研究方面,部交科院物流中心承擔了亞洲合作資金項目“加強中國—上合組織區域互聯互通提升國際物流通道整體效能和便利化水平合作研究”,項目提出中國與上合組織相關國家和地區在提升國際物流通道整體效能和便利化水平方面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重點工作,以及中國與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在促進國際物流監管互認、創新海關監管模式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措施建議。在此基礎上,部交科院物流中心以國際物流通道整體效能和便利化水平合作為引領,在國際物流通道建設、樞紐布局、基礎設施改造、運輸服務升級、補齊境外地服短板、提升國際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強海關國際合作等方面加大工作投入與政策指導,實現“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率先共贏、多贏。
科技交流 促進民心相知相通
科技創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部交科院發展中心在服務國家戰略和決策咨詢中想在前面,努力服務營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更好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充分展現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成果。
如何將交通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更好地發揮對外援助的杠桿、導向作用?部交科院發展中心受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委托,以交通行業為重點,開展對外援助與經濟發展的協同作用量化研究。通過交通領域援助,幫助受援國有效提升基礎設施水平、改善民生福祉、助力提高工農業生產能力,同時帶動我國技術、產品、服務 “走出去”,發揮促進雙邊貿易和投資的作用。研究完善產能國際配置,助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充分體現了對外援助“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特點。研究成果為推動國家援外主管部門創新融資模式,開展“債務換發展”,援外與貿易、投資三結合等援外方式改革,提供了相關理論支撐。
講好中國故事,加強民心溝通。部交科院受中國科協委托開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伙伴基地建設相關工作。聯合組成調研組,開展大量“一帶一路”重點企業科技合作交流情況調研,了解海外交通科技工作者的現實訴求,推動構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伙伴基地建設的組織管理、激勵與運營政策體系,編制開展海外科普活動的操作指南,為深入推動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奠定了工作基礎。此外,面對新冠疫情,部交科院發展中心圍繞交通抗疫國際合作對策、重點物資全鏈條保障開展相關自主研究。
開放合作 推動交通運輸標準屬地化應用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10年來,中國派出了一批批人才、承建了一個個項目,與共建國一起完善當地基礎設施、推動產業發展。部交科院標準中心積極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通運輸領域標準化合作,通過海外項目成體系、分步驟推動我國交通運輸標準在柬埔寨、緬甸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落地應用及屬地轉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由部科技司組織,聯合中交集團等3家單位開展了“中柬重點領域標準對比及屬地轉化研究”。項目組歷時兩年,經過充分調研和海外工程實踐,對近1600項交通運輸行業標準進行系統梳理,重點針對400余項公路建設、運營服務領域標準與柬埔寨標準進行比對分析與屬地轉化可行性研究,提出了柬埔寨屬地轉化我國交通運輸重點領域標準清單。研究以交通運輸標準為基礎,編制形成了《高速公路運營安全應急管理技術要求》《高速公路機電系統運營維護技術指南》兩部柬埔寨標準草案,得到了柬埔寨公共工程與運輸部的批準認可,有效推動了我國交通運輸重點領域標準在柬轉化應用。
開展了“推動我國交通標準在東盟國家屬地化應用的實施路徑研究”。部交科院標準中心結合我國交通工程材料標準在東盟國家屬地化應用的案例分析,總結標準屬地轉化的典型經驗及存在問題,針對性提出了推動交通運輸標準在東盟國家屬地化應用的實施路徑,支撐和指導了重慶交通企業在緬甸推動我國道路運輸車輛衛星定位系統標準實施應用,進一步支持了緬甸“仰光智慧公交系統”工程建設,為我國交通運輸標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推廣應用提供經驗借鑒。截至目前,緬甸仰光新購置公交車大部分已經接入“仰光智慧公交系統”,實現了對公交車的智能排班和實時動態監管,幫助仰光公交企業降低約20%的運營成本,增加約30%的票款收入,極大地改善了緬甸仰光公交運營服務水平,獲得緬甸官方與民間的一致贊賞。
部交科院標準中心提出的交通運輸標準屬地化適應性評價方法和屬地轉化路徑,創新了交通運輸標準部分轉化、分類探索、有序推進的標準屬地化應用模式,為深化交通運輸標準化區域合作,持續推動我國交通運輸標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屬地化應用提供了經驗借鑒與參考范式。